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
抗战空军口述历史项目:马豫先生访谈
马豫先生口述 孔琼森、张慧真访问
孔琼森整理
(原刊《传记文学》2013 年 5 月期)

按:

抗战时期烽火处处,连绵八载,全国教育虽历经艰辛,但书声不绝,弦歌未辍。其中西南联大为当时学术重镇,已为一代传奇。联大校歌云:「千秋耻,终当雪。中兴业,须人杰。」为当时社会精英的联大数千青年学子,战后固在学术等各方面卓有成就,战时投笔从戎的也为数众多,并未后人,唯其中考入空军者,情况较少为人知 。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在各地进行的抗战空军访问项目,曾走访马豫等数字投效空军的前联大学生,兹陆续发表。
马豫先生,1922 年生于北京,原籍浙江鄞县,为书香世家。父马鉴为著名的「五马」之一,就读于南洋公学,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,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、主任;后应许地山之邀,任教于香港大学,桃李遍天下。兄马蒙曾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,弟马临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。马先生 1936 年随家南下,就读于广州和澳门的培正中学,1940 年毕业,入西南联大化学系。
1942年初毅然弃文就武,考入空军军官学校十五期,第五批留美受训,习轰炸。约 1944 年冬回国,加入二大队第九中队,驻云南参加作战。
中国空军原有第一、第二两个轰炸大队,当时一大队和驱逐第三、第五大队一起编入中美共辖的中美联队(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,或称中美混合团),二大队仍归我空军直属。
二大队下有四个中队,时仅马先生所在的九中队在国内作战 ,其余三个中队均前往美国受训准备换装,抗战胜利后方回国。
胜利后马先生改驻西安,后调一大队一中队,曾驻台中,1949 年离职返港。后往北京,长期在中国民航进行石油航空普查工作。八十年代初任中国民航旧金山办事处经理,退休后返港,2008 年不幸病逝。
本稿据 2006 年 7 月在香港的粤语访问整理。照片除注明者外,均由马先生提供,文内小标题、图片说明、附注均为整理者所加。全文已经马先生家属审阅,如有错误,概由整理者负责。
感谢任熹同学协助整理部份录音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随家南下

我父亲原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授。香港大学许地山先生希望在中文方面找人帮忙 ,他和我父亲以前在燕京相熟,就请我父亲过来。所以我们全家 1936 年初就由北京搬到了香港,一直到「珍珠港事变」。香港沦陷,日本仔想找我父亲出来做文化方面的甚么,他当然不会做,就化装经过澳门,带全家回到了内地。那时候燕京由北京搬到成都复校,他就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。



1933 年马先生全家合影于燕京家中,左起为马蒙、马豫先生、父亲马鉴,左五为马临,右三为马先生母亲


三十年代香港的学校很守旧,穿着大襟衫,读古文,或者是只注重英文。我父亲在燕京的学生,相当多是在广州培正中学教书 ,他就通过那些学生,将我 送去了培正读书。广州培正后来因为抗战关系到处搬。广州沦陷,我在香港培英中学借读高一。培正由鹤山搬到了澳门,高二我就回到澳门培正,高二、高三,1940 年在那里毕业。我十几岁就去广州寄宿,到澳门又是,跟着去内地读书,去空军,一直都离开家。


入读联大


那时侯国内的国立大学在香港有统一招生 。我知道西南联大很难考,最初报名没有选它,考了中山大学和私立的华西大学这两间。两间都收了我,报纸上面登了录取名单。我就去了华西大学,华西是教会学校,在成都。一进去没多久,知道西南联大一年级在四川叙永 ,那时因为是抗战的特殊关系,联大很照顾学生。我就和几个同学一齐去了叙永,申请转学,学校都同意了。



华西协合大学在港录取新生名单,原刊 1940 年 8 月 20 日香港《大公报》,整理者提供


我对科学兴趣大一些,中学的时候就选了理科。但是不太喜欢物理、数学,工学院我又怕画那些工程图,大学就读了化学系。联大化学系因为设备关系,实验方面很简陋 。
叙永是四川一个小县城,联大 1944 班一年级因为日本仔轰炸的原因,就搬去了那里。我们 1940 年底入学,用半年的时间在那读完一年的课程,然后 1941年的年中去了昆明升读二年级。

那段时间有一些政治活动,我都有参加,比如那时候的「倒孔」运动。「珍珠港事变」,好多名人学者在香港搭不到飞机,孔祥熙却全家连佣人带狗,都包飞机飞去了重庆。学生都很愤怒,那时候的口号,叫「拥护龙主席,打倒孔祥熙」


空军官校


不久空军官校第一次在大学招生。那时刚刚赶上抗战最关键的时刻,空军需要多一些人,这种情况之下,就决定在全国好多家国立、私立大学招考。所以我们十五期的同学,一部分由军校转到航校,其余相当多的人是由各家大学参加的。
有好多著名官员的儿子:董显光的儿子董世良,跟我是好朋友,会打拳击,记得是华西大学的 10;还有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,后来是蒋经国的女婿。那时候日本仔经常来轰炸。我觉得中国被他们欺负得那么惨,自己作为学生来说,一点办法都没有。再加上我家在香港,「珍珠港事变」后香港也沦陷了,国破家亡。知道有这样的机会,就和很多同学一起,自愿报考空军。本来是试一下,不知道行不行,结果一考就考上,就去了。后来我母亲不同意,说太危险,但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。联大我们同学考进空军的有十一个人,抗战牺牲了五个 。

空军要求严格,官校是要考的,只有很少人可以考上。文化考试,有些军校出身的学生程度较低,就困难一些,但对读过一两年大学的我们来说,这些很容易考试内容各科都有,包括自然、数学、英文、历史各方面。
身体检查不是要求你身体怎么健壮,就是各方面包括眼、心脏都健全,没有甚么毛病。我也差点考不上啊!有一项要求两只眼睛像斗鶏眼那样聚焦,我不行,两只眼睛的瞳孔对不上。医官说:「这个不难,你回去练下再来吧。」就这样,自己拿把尺,眼睛一路跟着它移动,慢慢练,然后第二天再去就可以了。
考上官校只是过了第一关。在国内有初级飞行训练,就已经要淘汰一部份人了。被淘汰的有的是技术方面接受得太慢,有的是对空中生活不习惯,或者心理上有甚么障碍。剩下的就去美国进一步训练,继续淘汰。


在美受训


1943 年初,我们到了美国 Arizona(亚利桑那州)的 Phoenix(凤凰城)。那时候宋美龄到洛杉矶,我们空军学生有八个人担任她的 honor guard(仪仗队),很多好莱坞明星给我们签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联大 1946 年在昆明原校址立有纪念碑,上刻从军学生 834 人姓名,其中以应征为译员者占大多数,投效空军者多未被收入;另联大有关研究论著也罕及空军。
自抗战军兴,九中队不畏牺牲,抗击强敌,战果累累,如著名烈士沈崇诲(江苏江宁人,1911年生,南开中学、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,航校三期)即属九中队。
3许地山,1894 年出生于台南,日侵台后举家迁回大陆。毕业于燕京大学,先后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、英国牛津大学,回国后任教于燕京大学。1935 年因胡适推荐,应聘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主任教授,革新当时香港中文教育,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化,贡献巨大。1941 年在港病逝,安葬于港岛薄扶林华人基督教坟场。
1889 年广州浸信会创办培正中学,初名培正书院,清末改称学堂,民国后称学校,建新校于东山。抗战军兴,先后迁校于鹤山、澳门。1942 年与培道中学在广西桂林和粤北坪石合设培正培道联合中学,1944 年二地先后沦陷,二校停办。1945 年抗战胜利,回广州原校复课。
培英中学,清末由美国长老会那夏礼牧师在广州创办,后陆续在当地开设分校。抗战军兴,广州局势不定,培英正校迁往香港,西关分校迁澳门。1941 年年末香港沦陷,正、分校集中于澳门,后再迁粤北。1945 年抗战胜利,返广州原址复课。

教育部 1938 年始设国立院校统一招生考试(简称「统考」),约与现大陆的高考和台湾的联考相似。1940 年改为公立院校统考,各省立学院加入,参加院校数目增至四十一间。该年全国分设十六考区和十八分处,考生共约一万八千人,香港分处的考试地点设在华侨、西南二中学。
1941 年因战火蔓延,各地交通困难,统考停办。
叙永位四川南端,和云南、贵州交界,习称「一鸡鸣三省」。1940 年秋,西南联大在当地暂设分校,供该年新生入读。一学年后分校停办,学生往昆明本校继续就学。可参考易社强(John Israel)着、饶佳荣译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》,台北:传记文学出版社,2010,312-318 页。
当时联大除统考新生外,尚招收转学、借读等生。
联大实验方面因设备日军轰炸和辗转迁校,多遭损失,只能因陋就简,与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水平相比较,确有逊色。化学系概况,可参考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》,237-244 页。

董世良和马先生同批赴美,习轰炸,回国后在中美联队一大队第三中队,后往台。
马先生有「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学生参加空军纪实」文(刊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――八百学子从军回忆》(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4 年级编印,北京,2003,11 页),忆述大约和他同时考入空军者有十人,内殉国者五人。此据之稍订补生平,略列如下,以为纪念。
十五期(和马先生同期)五人:

王文,1923 年生,河北深泽人,联大 1944 级机械系。留美回国后在中美联队第五大队第二十六中队,1945 年 1 月
日出击衡山之敌时失踪殉国。见《空军忠烈录》第一辑,台北: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编印,1959,517 页。

李经伦,1922 年生,天津人,天津南开、广东中学毕业,1944 级化学系。留美习轰炸,1986 年病逝于洛杉矶。

吴坚,1921 年生,广东宝安人,北平崇德中学毕业,1944 级航空系。留美回国后在中美联队第三大队二十八中队,后调八中队,1945 年 5 月 16 日在陕西安康机场起飞时失事殉国。见《空军忠烈录》第一辑, 515 页。

崔明川,北平人,1944 级机械系,1943 年 7 月 9 日在美飞行训练时,不幸失事殉国。见《空军忠烈表》,台北: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编印,1959,173 页。

戴荣巨,1918 年生,江苏镇江人,铜川国立三中毕业, 1943 级地质系。留美回国后在第三大队十七中队,1944 年 6 月 17 日在长沙掩护 B-25 轰炸,与敌机空战,飞机受伤,在安化坠毁殉国,见《空军忠烈录》第一辑, 458 页。安葬于重庆汪山空军烈士公墓。

十六期五人:
李修能,四川江津人,1944 级地质系,本会访谈即将发表。
李嘉禾,北平人,1940 年转学人物理系二年级,1944 年 10 月 1 日在美不幸飞行失事殉国。见《空军忠烈表》, 50 页。
马启勋。福建厦门人,1946 级哲学心理系,本会访谈即将发表。
许鸿义,1943 级物理系。
黄雄畏,1944 级地质系。
空军官校的报考资格之一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。


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|关于我们|援助共建|相关网站

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◇上海市第四、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◇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◇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◇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◇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

918爱国网目标: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 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

918爱国网宗旨: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 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
2000-2020 CHINA918.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  ◇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◇沪ICP备05012664号
总编微信号:wuzuk918   QQ:49234746  编辑部电话:13341989448   邮箱:china918net@163.com